纯公益民办大学崛起,圈钱型民办大大学退场
在教育领域,民办大学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如今,有观点认为,短则 10 年,长则 20 年,大部分民办大学或许只有关门这一条路可走。
2025 年,似乎成为了民办大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这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原因。
上大学不再稀缺,生源危机初现
上大学这件事,早已不像过去那般稀缺。
探究大学的生死存亡,有两个基础数据至关重要。
其一是新出生人口,以 18 岁适龄参加高考为例,当前报名高考人数已占到出生人口的 85% 以上。
其二是大学录取率,录取率已达到高考报名人数的 80% 以上,对应 18 岁的年度出生人口,这一录取率即将突破 70%。
70% 这个数字,在很多行业都有着特殊意义,堪称发展的临界点。
就像城市化率触及 70% 门槛时,房价开始下跌,建设速度放缓,房地产行业由此进入残酷、白热化的存量竞争阶段。
在 70% 以下时,行业可以通过百分比的增加实现发展,许多问题也能随之解决;而一旦超过 70%,无论采取何种手段,残酷的存量竞争都难以避免。
大学生源受两大因素影响最为显著,即就业率与出生人口。在过去高速增长时期,机会众多,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大学,本科还是大专,读大学都是划算的选择。
可当毕业即失业,缺乏优质工作机会时,学生和家长就不得不考虑投入回报比。
而更大的 “王炸”,无疑是人口问题。
2020 年,新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至 1200 万,2022 年更是跌到 1000 万以下。
这一变化所产生的 “蝴蝶效应”,将在 2038 年前后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影响,教育行业首当其冲。
按照当前适龄高考人数 85% 的报名率、70% 的录取比推算,到 2040 年,进入高校的大学生数量将骤降至 568 万以上,大学新生数量近乎腰斩。
在生源如此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大学之间很可能出现 “踩踏效应”,相当一部分民办大学将面临关停危机。
民办大学的两极分化:生存与发展的抉择
在生源危机的大背景下,未来究竟什么样的民办大学能够生存下来呢?
答案或许是那些要么高精尖,要么小而美,要么能打造独立生态的学校。
以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为代表的民办大学,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西湖大学的博士占比形成了高达 85% 的倒金字塔结构,专注于高端学术人才培养。
福耀科技大学在 2025 年首次招生时仅限制在 50 名,并且最终将培养规模控制在 1000 人以内,走 “小而精” 路线,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校长王树国更是表示要 “一个一个来给学生做规划”,致力于培养行业的 “拓荒者”。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首届学生免除四年学费,大一不分专业,学生可在学年末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专业,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发展需求。
当其他民办大学还在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时,这些学校已将重点放在质量引领上,起点就领先了不止一个层次。
另一类能够生存发展的民办大学,则是努力向公办看齐,打造本、硕、博全培养体系。
截至 2025 年,已有 9 所民办高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虽然有人在社交平台吐槽民办高校本科生都教不好,还开展研究生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民办高校申请硕士点的过程极其艰难。
这些学校努力申硕点、申博点,不断提升自身实力,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远比那些只知道收钱、躺平摆烂的同行要好得多。
2025 年高考,民办大学冰火两重天
2025 年高考录取季,民办高校招生呈现出鲜明的 “冰火两重天” 景象。
一方面,广东等地众多民办本科院校普通批次招生严重不足,缺额高达数万人。
以广东省为例,全省 23 所民办本科高校中,有 14 所未招满,总缺额或超 2.5 万人,湛江某学院缺额最多,合计 6300 余人,部分学科类未招满比例甚至高达 86%。
同样,在山东省,普通类常规批(本科)第 1 次志愿投档后,剩余超 7000 个本科计划,其中 12 所高校剩余招生计划超 100 个,且均为民办高校。
湖南省的民办高校如湖南某工程学院、湖南某经济学院、长沙某民办医学院等,也都出现较大范围的缺额现象。
另一方面,像西湖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兴民办高校却成绩亮眼。
福耀科技大学在多个省份的投档线远超部分传统 985、211 高校,在广西物理类投档线为 616 分,超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在湖南物理类投档线 635 分,直追北京交通大学,超过北京师范大学(国家专项);在江西物理类投档线 617 分,比肩厦门大学,超过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在浙江省表现突出,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最低投档分数线 656 分,超过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 985 高校多个专业,与浙江大学最低分录取专业预防医学的分数线仅差 2 分。
西湖大学在重庆的分数线为 669 分,最低位次号 516,已跻身 C9 梯队,位次甚至高于上海交大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录取分数。
这种极端分化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与未来走向。
普通民办高校由于学费普遍偏高,而就业数据却不理想,民办学历在就业市场还常遭遇隐性歧视。
《2023 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显示,民办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仅 56.7%,比普通本科高校低 8 个百分点,平均起薪比普通本科高校低 1100 元 / 月,不到双一流大学本科生起薪的一半。
同时,部分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热门新兴领域专业难以开设,而 “万金油” 文科专业大量设置却无人问津。
反观新型研究型民办高校,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资金雄厚,不依赖学生学费作为核心收入。
福耀科技大学首年办学预算含实验室设备高达 8 亿元,师生比达 6:1,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
西湖大学背靠各大富豪们的捐助,拥有百亿级办学资金,还提供全额奖学金。这些高校采用 “小而精” 模式,招生规模小但人才培养投入大,专业设置紧密贴合时代发展需求。
纯公益民办大学崛起,圈钱型民办大学退场
从上述种种现象不难看出,纯公益性质的民办大学正在崛起。
像福耀科技大学由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捐资 100 亿元创办,是民办公助、非营利、公益性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则由 “中国芯片首富” 虞仁荣捐资 200 亿元后又追加 100 亿元设立,专注于为半导体领域培养创新人才。
它们有着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高薪聘请顶尖师资,建设一流的教学科研设施,并且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中,不被盈利目的所干扰,因此受到考生和家长的热烈追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以圈钱为目的的民办大学正逐渐走向退场。
这类民办大学过度依赖学费收入,将教育当作一门生意,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改善、专业优化升级等方面投入不足。
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开设低成本的文科专业,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不符,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对口工作。
同时,它们还可能存在乱收费、教学质量差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
在如今生源减少、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这类圈钱型民办大学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市场淘汰也是必然结果。
在 2025 年这个关键节点上,民办大学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纯公益民办大学凭借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对教育本质的坚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而圈钱型民办大学由于自身的短视与逐利,逐渐被考生、家长抛弃,走向末路。
这也为整个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敲响了警钟:唯有回归教育本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核心目标,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天牛宝配资-免费配资开户-杨方线上配资股票-网络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