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松毛虫搞笑长征
幸福的卵
在我的园子中,有几棵长得很茂盛的松树。忽然有一天,我发现松树上的许多松叶不见了,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上面有很多松毛虫。这些小家伙,也不跟我打声招呼,就擅自闯入我的园子,真让我气愤。看到好好儿的松树让它们糟蹋得快成光杆司令了,我压不住熊熊燃烧的怒火,在冬天的时候,就用长叉子捣毁了它们的窝,借以发泄我的怒气。
可是这些小家伙顽强得很,我捣毁一个,它们就再建一个,累得我筋疲力尽。后来,我改变了想法,既然这些小家伙死皮赖脸不肯走,我就索性观察一下它们,因为我默认了它们的居留权,这些小家伙竟然得寸进尺,在我家的大门附近也做了三十多个窝,还在我眼皮底下洋洋自得地爬来爬去。
这种松毛虫也叫“列队虫”,是因为它们什么时候都是鱼贯而行、列队而出。下面,我就来说说它们的故事。
先说它们的卵。在每年八月上旬,你要是仔细看松树枝的枝端,就会发现在深绿色的松叶里,分布着许多白色的小圆柱体,圆柱体中有松毛虫产下的一些卵。这些小圆柱体就像是一个个微型的小手电筒,比较大的约有2厘米长,宽0.5厘米或是0.4厘米,藏在松枝的深处,很不容易被发现。圆柱体的外表看起来很像是丝织品的感觉,白里还透着一点儿红色,圆柱的顶上被层层重叠的鳞片覆盖着,就像房子上盖的瓦一样。
这些鳞片软软的,摸上去很舒服,就像天鹅绒一样,一层一层细密地包在小圆柱上,就像一个房顶似的,给圆柱里的卵们遮风挡雨,让它们舒服、安全地过日子。我不禁很奇怪,这些绒毛是哪里来的呢?后来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些都是松毛虫的母亲脱掉自己身上的一些毛,一点儿一点儿地加上去的。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们创造一个温暖的生存环境,松毛虫的母亲们真是作出了很大牺牲。
我取下几个卵拿到实验室,用镊子拔掉那鳞片般的绒毛,这下就可以看到藏在里边的卵了。这些卵就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珐琅珠,看上去很可爱。一般一个圆柱中约有三百个卵,都是一个妈妈生的。这些卵并不是胡乱摆放的,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得很漂亮。任何人见了,都会由衷地赞叹:“真是很好看!”
流动的帐篷
虫卵孵化的时间大约是九月份。我轻轻地把那些鳞片做成的房顶掰下来,看见圆柱里面有无数黑糊糊的小脑袋,它们都在咬着、推着自己的盖子,想尽早爬到圆柱外面享受金秋九月的阳光。这时,这些小虫子的外表呈浅黄色,黑色的头很大,是身体的两倍。它们争先恐后地爬出来以后,就开始找吃的了。食物当然很好找,因为松树上有松叶,所以,小虫子们一出来,就大嚼特嚼身边的松叶,身边的吃完了,就到别的松枝上去吃,反正食物有的是,大家都不用客气。如果碰巧几只虫子聚在了一起,它们就排成一小队,很守秩序。我用一些松叶逗引它们,它们会摇晃着脑袋与半个身子,高兴地与我打招呼,让我对它们顿生喜爱之心。
松毛虫从卵里出来后,马上就开始搭帐篷。帐篷是用一些薄绸做成的小圆球,搭在几片叶子上。当天气很热的时候,松毛虫就躲到帐篷里养精蓄锐,等天气凉爽了,它们就出来找吃的。
一天一夜以后,帐篷已经有榛子仁那么大了,两个星期以后,还会有苹果那么大。你不要以为松毛虫把帐篷搭得这么大一定是想常住,其实这只不过是它的一个临时住所罢了。进入冬季前,它们还会搭一个更大、更结实牢固的帐篷。它们一边吃着帐篷边的松叶一边搭帐篷,根本不用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找吃的,家门口都能解决,真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情。也难怪,这些出生没多久的松毛虫还太小,要是冒冒失失地跑到远处,那是很危险的。
总是吃帐篷旁边的松叶,帐篷没有了支撑的东西,就很容易倒塌下来,还会掉在地上。可松毛虫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毁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了帐篷,它们就爬到一个新地方,再搭一个新帐篷,有时甚至会爬到树尖上。
在这段时间里,松毛虫换了一身衣裳,它们的背上长出了六个红色的小圆点,圆点的旁边则长出了红色和粉红色的刚毛,红点当中又长出了金色的小点,身体两侧与肚子上的毛全是白色的。
进入十一月份,天气渐渐冷了,松毛虫开始爬上松树的高处或树枝的尖端搭建准备过冬的帐篷。它们把一些紧邻的松叶用丝织的网罩起来。这种树叶与丝混缠在一起的材料可以使搭建的帐篷很牢固,整个帐篷搭好后,空间会很大,从外面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鸡蛋似的。在帐篷的中间,有一条乳白色的粗丝带。在帐篷的顶上,有很多圆洞,这是帐篷的门,松毛虫就是从这里出来进去的。在帐篷外边的松叶的尖端,有一张用丝织成的网,下面就是阳台,松毛虫们经常聚到这里来晒太阳。晒太阳的时候,松毛虫们一个压着一个地叠在一起待在丝网下面,丝网能减弱阳光的强度,使松毛虫不至于被晒得曝皮。在帐篷里,卫生状况不是很好,因为那里堆满了松毛虫吃剩下的碎屑,还有它们的蜕皮,当然也有粪便一类的排泄物和其他垃圾。
夜里,松毛虫都在帐篷里面休息,早上十点钟时,它们才爬出来,都聚到阳台上,堆在一起晒太阳,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地过一天。晚上六七点时,它们睡醒了,开始各自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它们一边走着一边吐丝,因此,它们的帐篷会越来越大,也会越来越结实,因为它们总是加入一些新的松叶来进行加固。每天晚上,松毛虫都会用两个小时来做这些事情,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干着,因为它们觉得,虽然现在辛苦一些,可到了寒冷的冬天,它们可以睡在温暖的帐篷中,搂抱在一起睡大觉。那真是非常幸福的享受了。
工作了两个小时以后,松毛虫们该吃饭了,它们三三两两地全部爬到帐篷外,到下边的松枝上去吃松叶。这时的松毛虫穿着红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停在松枝上,不紧不慢地吃着松叶,有的细松枝都被它们压弯了。也不知吃了多长时间,它们终于吃饱了,又都爬回帐篷里,再工作一段时间后,大约在凌晨两三点钟,它们才开始休息。
为了测验它们喜欢的食物类别,我曾经用一些常绿的树叶喂它们,这些固执的小家伙宁肯饿死也不吃,看来它们吃的食物还真是很单一,只不过是三种松叶而已。
热心的帮手
松毛虫在树上来回走动时,总是一边吐丝一边织丝带,然后再沿着丝带返回。不过,有时候有的松毛虫比较糊涂,找不到自己回家的丝带了。这时,它当然不会无家可归,会顺着其他松毛虫的丝带来到别人的家里。好客的主人会热情地把这位误打误撞来的客人请进屋里,并一起进餐,休息时,主人还会腾出地方给客人,让客人觉得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舒适和自在。客人也会表现一下自己的诚意,当主人在搭建帐篷时,就会主动帮忙,和主人一起吐丝,所以,帐篷会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结实。
因为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因此有些帐篷的主人总会收留新客人,这样的帐篷就比别的帐篷要大很多。在松毛虫的世界里,根本没有明确的你我界限,大家互相帮助,本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原则,都努力地吐丝,让帐篷更大、更结实,大家住着也才能更舒服。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大家都有这种观念,才大大增加了整体的劳动成果。
要是每个松毛虫都很自私,只搭自己的帐篷,而不为别人付出一点儿辛苦,那结果会如何呢?我想那结果可以想见,任何一只松毛虫都搭不出又大又结实的帐篷。因此,这些松毛虫们总是成百上千只地一同劳动,每只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这样,一个大城堡就被它们齐心协力地建立起来了。看来,这些松毛虫很聪明,它们深谙“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并很好地行动起来。因为它们把个人的财产看得很淡,把大家的幸福看得很重,不用说,它们是很幸福的!
着了魔的环形运动
在动物世界里,大家都公认羊比较笨,因为它们缺少智慧,做事没脑子,头羊到哪里,其他羊就跟到哪里,即使是火坑,大家也会跟着跳。那么,松毛虫就是昆虫世界里的“羊”,它们也有这种特性,就是绝对服从头领的指示。
当松毛虫出行的时候,始终是单行前进,后面那只的须顶着前面那只的尾巴,一只一只地排下去。最前面的领路人不管是歪斜着走,还是转圈走,后面的追随者都会跟着。领路人一边走一边吐着丝,后面的追随者就踏着前面的丝走。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并把自己的丝也吐在那条丝上,就这样,大家都把自己的丝吐在领路人吐的那条丝上,这条丝最后就变成了一条光亮的宽丝带。
松毛虫这种边走边吐丝带的奇特出行方式,我认为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松毛虫一般是夜间出来找吃的,它们走过的路弯弯曲曲,没有任何清晰的方向性,所以,它们一路留下丝,就像为自己一路作了记号一样,这样,就不会中途迷路,可以安全地回到家里。第二:松毛虫们出来吃东西的时候,有时是大家在一起,有时会分开,当队伍集合时,大家都会顺着丝路返回大部队,因此这条丝路可以说是一个大团体中的成员们保持行动一致的绳索。
当天气很好时,松毛虫们忽然有了很高的兴致,打算集体出去旅游一下,欣赏一下大自然美好的景致,或者想提前寻找一个好的蛰伏地,为变成蛾做准备。有了这个想法,大家一个紧跟着一个出门了,头领带着大家,一步步向远方走去。至于由谁担任头领,完全是随机产生的,可能是你,也可能是它。当遇到偶然情况队伍被打乱,等再次排好了队伍以后,也会产生新的头领。一般来说,所有担任首领的松毛虫都很尽责,它们忽左忽右地寻找着适宜队伍前进的道路,带领着大家走向目的地。
松毛虫的队伍规模由具体的人员决定,有时是两三百只,这样的队伍声势浩大,排起来有十几米长,大家按照波浪形的曲线行进着,每个队员都规规矩矩的,走得整整齐齐。当然,也有的队伍可能只有两只松毛虫,但是,它们照样很守规矩,丝毫没有另立门户的念头。
有一天,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如果把松毛虫的丝路改变,把它们设计成一个封闭的圆形,不知这些没有脑子的家伙会怎么走。想到这里,我不禁很兴奋,迫不及待地想实施我的计划。
真是走运,那天,我看到松毛虫们正在我院子里的几个种着棕树的大花盆边转悠,它们平时也很喜欢在盆口的边沿上行走,而这个沿正好是一个圆形。看到一大队松毛虫爬上了花盆,渐渐到了沿上,很快形成了一个圆形。我赶紧把还在往上爬的松毛虫截住,让它们改变方向,并用小刷子把从地上到花盆的丝线刷掉。这样,就不会有松毛虫再从这里爬上去,也不会有虫子从上面爬下来,因为我担心这些执著的家伙会破坏我的实验。一切都已准备好,我耐心地等着看结果。
只见盆沿上的那队松毛虫不停地转着圈走着,这时,里面不再有头领,它们一个跟着一个,在这个封闭的圆形轨道上吐着丝,眼看着丝路渐渐宽了起来。我想,这条路没有尽头,它们会这样无休无止地走下去吗?可能不会吧,等到过了两三个小时,如果它们发现自己的这种失误,可能会改过来的,我还是静观其变吧!
做完一些别的事情后,我回来看这些在盆沿上的松毛虫是否有改变。结果让我很失望,我高估了它们的智商,它们还在转圈走着。好长时间没有进食,它们早就饿了,只要爬下盆沿,就可以吃到苍翠欲滴的松叶。可是这些小傻瓜就知道在这盆沿上打转,既不进食,也不回窝。
一连走了十几个小时,这些家伙已经很累了,它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时走时停,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到了晚上十点钟的时候,队伍还在走,尽管成员们的脚步已经很慢。我再也没有耐心了,就决定回去睡觉。那时的天气已开始渐渐变凉,我想,夜晚的寒冷也可能让它们清醒些,第二天我再来看有什么新发现吧!
次日的早上,我一起床就来到花盆边,看那些松毛虫会有什么变化。它们仍然像昨天一样排着队,可是大家都没走,在那里蜷缩着身子取暖。过了一会儿,太阳出来了,让人感觉温暖了很多,这些松毛虫可能也感觉到了暖意,它们又开始在那里转起圈来。
第三天,情况还是一样。只是这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夜晚,寒气突然来临,这些没有任何御寒措施的松毛虫们没有躲避的地方,我猜这个夜晚对它们来说一定是很难熬的。它们乱七八糟地扎成两堆,彼此挤靠着互相取暖。现在,队伍已经散开了,分成了两组,按常理它们会选出两位首领,或许哪个首领会带大家逃离这个怪圈。我在心里迫切地期盼着。
可是我的期盼又落了空,当这两支队伍相遇在一起时,它们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圈,又开始在那里兜圈子,根本不知道它们已经错过了一个良机。我真替它们着急,这些冥顽不灵的小家伙,你们倒是开开窍啊!
接下来的夜晚同样很寒冷,对于这样的实验,我都有些不忍心了。夜晚,它们照样分堆聚集在一起,有一些松毛虫被挤出了丝路外,我想,它们现在有了回巢的机会,会不会把握住呢?这几只松毛虫开始向花盆中间爬,一共有七个冒险者。其他的松毛虫还在继续执著地转着圈子。那七个冒险者在花盆里寻找了一番,没有找到任何吃的,只好失望地回来,重新加入了转圈的队伍。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转眼到了第六天,这天非常温暖。可能觉得天气太热了,有的松毛虫烦躁地想要冒险,其中一只站在花盆最外边的沿上,做出好像要向空中跳跃的样子。有一只更加勇敢些,由花盆边沿滑了下去,可是它只走了几步,又退了回来,回到了花盆边的同伴那里。这时的队伍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圆形,而是在一个地方断开了,一个新头领诞生了。正是因为出现了新首领,它们才找到了出路。
在实验的第八天,这个队伍在新首领的带领下,终于从盆沿上爬了下来。在太阳落山时,所有的松毛虫都平安地回到了家里。
我大致算了一下,这几天松毛虫在盆沿上待了168小时,扣去疲劳时的停顿或是夜晚寒冷时的休息,大概行进了84小时,按每分钟走9厘米计算,总行程接近半公里。对于这些走细碎步的松毛虫来说,这的确可以算得上是长征了。
由此可见,这些愚蠢的家伙很多次丧失良机,让自己疲惫不堪的躯体在盆沿上忍受着折磨。它们可能觉得希望就在前方,正是这个信念支持它们一圈圈地走下来。好在这些家伙还有一点点理解能力,最终选择了一条新的逃生之路,否则它们就真的要死在盆沿上了。虽然它们觉悟得晚了一些,可毕竟觉悟了,为此我感到很庆幸。要是它们至死都不觉悟,那我就会为我这次残忍的实验感到内疚了。
小小气象员
到了一月,松毛虫会进行第二次蜕皮。这时,它不像以前那样好看了,背部中央部位的毛变成了暗红色,还夹杂着白色的长毛。这件褪色的衣裳有个特点,就是在背部有八道裂缝,那狭长的切口就像厚厚的嘴唇似的,松毛虫可以使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打开或闭合。在裂缝打开时,我可以看见每道口子中都有一个表面细腻的无色驼背形隆起,成为局部鼓泡。这个鼓泡很敏感,外面稍微有点儿动静,它就缩回去,消失在黑色的外皮下面,在那里形成一个气孔。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我感觉松毛虫的那个局部鼓泡是它的感觉器官,当它需要了解情况、取得信息时,就把这些器官凸出来。平时,它把这些局部鼓泡藏在皮肤下面,确保它们有灵敏的感觉能力。我不禁很奇怪,这些器官能感知什么呢?松毛虫用它们接收什么信息呢?通过观察松毛虫的生活习惯,我找到了答案。
在寒冷的冬季,其他动物或昆虫都在冬眠或藏在地下,可松毛虫却很活跃,它们白天晒太阳,晚上开始进食,很晚才回家,回家后还要为帐篷做修整工作,直到半夜才休息。不过我发现有个例外,那就是刮着凛冽的北风的时候,严寒刺骨或是下雨下雪的时候,我都看不到松毛虫在松树上出现。我感到很纳闷儿,这些小虫子难道能提前预知天气情况,所以在这种恶劣的天气里躲在帐篷里舒服地睡大觉吗?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加让我确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有一天,我的几个朋友来到我家,想和我一起观看松毛虫的夜游。当我们九点钟来到松树下的时候,却一只都没见到。可就在昨天和前天,这里还有很多。我们耐心地等到了十点、十一点,一直到深夜,也没有见到松毛虫的影子。朋友们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我家。第二天早晨,我一起床,就看到外面下雨了,听预报说雨是从夜里开始下的。
随后,我开始关注报纸上关于天气的预报,每当预报有冷空气来临或是暴风雨即将来临时,那些松毛虫一只都不会出现。于是,我想起了松毛虫的那些局部鼓泡,觉得它们能预知天气,肯定和那些随时凸起和凹下去的局部鼓泡有关。切口不断张开,使鼓泡凸出来获得一些空气当样品,并放在气孔里进行检验,要是气压升高,证明天气晴好,就出来活动;要是气压降低,则说明天气要转阴,就待在帐篷里不出来。
说到这种预知天气的才能,我觉得这和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密切的关系。与其他昆虫相比,这种小虫子是夜游神,在它们头部两侧虽然有五个视点,却因为十分渺小,对于它们在夜晚看东西,没有任何帮助。说到它们的嗅觉,也起不到作用,更不能用嗅觉来辨别方向。在松毛虫身上,最重要的是触觉,所以它们一路出来,都用吐丝来给自己指明路标。可是,如果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它们的触觉就会受到影响,结果只能待在风雨交加的野外,这样就会很危险。所以,这种预知天气的本领,对于它们的生存来说的确太重要了。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
天牛宝配资-免费配资开户-杨方线上配资股票-网络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