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咸涩的南海,一座由珊瑚和沙砾堆成的岛屿,最缺的不是阳光沙滩,而是能活命的淡水。
绝大多数珊瑚岛都留不住雨水,但南海甘泉岛却是个例外,岛上两口甘甜清冽的井水,不仅支撑了千年来的生存,更是中国先民长期定居的铁证。
这口水井,成为甘泉岛证明自身归属的重要起点,直到1974年,最终的答案由一场海战和登陆战彻底确立。
一、岛的命脉,是海绵里挤出的淡水
在浩瀚咸涩的南海,一座由珊瑚和沙砾堆成的岛屿,最缺的不是阳光沙滩,而是能活命的淡水。
绝大多数珊瑚岛,就像一块漏水的筛子,雨水落下,转瞬就渗入大海,了无痕迹。
但甘泉岛是个例外。
它像一块藏在海里的巨大海绵,岛上高达8.3米的地势,超过90%的植被覆盖,以及内部特殊的珊瑚礁岩层,联手打造了一个奇迹般的天然过滤系统。
展开剩余89%天上的雨水降下,被这块“海绵”牢牢吸住,层层滤去盐分,最终汇集成甘洌清甜的地下水。
岛上有两口井,水质之好,冠绝西沙,这在南海诸岛中,堪称奢侈。
这份奢侈,早已被我们的祖先发现,古代渔民闯海的航行指南《更路簿》里,就记下了这个秘密的补给坐标。
对那些漂在海上、与死神掰手腕的航海者来说,甘泉岛的这两口井,就是汪洋绝望中的生命之光。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二、地下的回响,是唐宋先民的锅碗瓢盆
如果说淡水为生存提供了可能,那埋在地下的锅碗瓢盆,则毫不客气地证明了,我们的先民曾在这里真实地活过,而且活了很久。
1975年,考古队在岛上轻轻铲开沙土,一千年前的时光碎片随之出土,这里没有王侯将相的玉器金银,只有72件再寻常不过的唐宋陶瓷、铁锅残片和几枚古钱。
这些物件,沉默却雄辩。
它们的风格、釉色和花纹,都清晰地指向一个地方,千里之外的广东广州西村窑。
这不是偶然的漂流物,而是成体系的生活遗存,是中国人在此炊烟耕渔、长期定居的铁证。
1991年的再次发掘,更是从地下请出了瓮棺和夹砂陶器,将中国人在岛上活动的链条,一直拉长到了史前与秦汉。
后来,所有这些沉默的物证,汇成了一块会说话的石碑,1996年,“西沙甘泉岛唐宋遗址”文物保护碑矗立岛上。
这是中国在南海设立的第一块文物保护碑,它用现代法律的语言,为千年前的先民足迹做了主权背书,让任何“自古以来”的狡辩都显得苍白无力。
信息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信息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三、正名的时刻,是钦差大臣的一口甘泉
时间来到1909年,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但国家经略的脚步并未停下。
那一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一百七十余人的舰队巡视西沙,当他登上这座无名小岛,发现那口传说中的淡水井时,他俯身舀起一瓢,一饮而尽。
水的甘甜,瞬间消解了航行的疲惫,李准当即为这座岛屿命名——“甘泉岛”,并勒石立碑,将这份来自朝廷的认证,永远刻在了岛上。
一个名字,一座石碑,看似简单的举动,却是一次不容置疑的国家行为,它将民间渔民的零散足迹,正式收拢进国家主权的清晰版图,从此,这座岛屿有了大名,有了官方的身份印记。
这口井,既是渔民的命脉,也成了主权的源泉。
四、活着的历史,是身世成谜的黑山羊
甘泉岛上,还有一群特殊的“原住民”——一个自由自在的黑山羊群,它们是流动的历史,是身世成谜的生物证据。
关于它们的来历,有两个版本,一说,是二战时日军占领西沙,运来作为军粮,战败撤退时被遗弃,野化繁衍至今。
另一说,则认为李准当年也曾尝试放羊,但未能存活,如今的羊群是近代驻岛渔民重新散养的后代。
无论真相如何,这群黑山羊都已成为岛屿生态的一部分,它们啃食着诺丽果和各种海岛植物,练就了一身精瘦的肌肉,据说肉质极为鲜美。
它们的存在,就像一段段口述历史,从侧面印证着近现代人类活动在岛上留下的复杂印记。
放眼西沙,这种“活物证”并非孤例,在不远处的东岛上,还生活着三百多年前就已存在的野牛群,这些动物的存在,让西沙的历史叙事,变得更加生动而立体。
五、最后的图章,是烈火烧红的五星红旗
历史的车轮滚到1974年,美军撤离,南越为转移国内矛盾,将贪婪的目光投向西沙,他们开着美国人留下的军舰,悍然派兵登陆甘泉岛、金银岛,并打响了第一枪。
冲突骤然爆发,在琛航岛、广金岛的滩头,最先与荷枪实弹的南越士兵对峙的,是中国手持步枪和渔猎工具的民兵,他们用血肉之躯,为后续的海军支援赢得了宝贵时间。
1月19日,海战打响,中国海军以小艇战大舰,在短短二十分钟内,向南越军舰倾泻了1700多发炮弹,最终,南越海军一艘被击沉,三艘遭重创后仓皇逃窜。
信息来源:《新华社》
信息来源:《新华社》
海战胜利,但甘泉、珊瑚、金银三岛仍在敌手,消息传到北京,邓小平同志果断指示:乘胜追击,寸土不让!
1 月 20 日清晨,海面上还弥漫着淡淡的雾气,收复三岛的登陆战正式打响,我国海军舰艇编队在距离甘泉岛数海里外就已完成作战部署,26 架次战机在高空盘旋,形成强大的空中威慑。
舰炮发出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密集的炮火如同雨点般砸向甘泉岛滩头的南越防御工事,瞬间扬起漫天烟尘,工事在剧烈的爆炸中土崩瓦解。
与此同时,搭载着 500 余名官兵的舰艇和渔轮快速向甘泉岛推进,战士们严阵以待,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冲锋舟破浪前行,率先接近滩头,战士们如离弦之箭般跃入浅滩,端着武器迅速向岛内推进。
此时,盘踞在甘泉岛上的南越军队早已被这突如其来的海空协同立体攻势吓得魂飞魄散,他们原本以为凭借岛上简陋的防御能够负隅顽抗,却没料到解放军的攻势如此迅猛、火力如此强大。
岛内一片混乱,士兵们四处逃窜,有的甚至丢下武器,躲进掩体瑟瑟发抖。
在混乱中,南越指挥官试图组织抵抗,但士兵们早已丧失斗志,他们想升起白旗投降,却根本找不到白旗。
慌乱之际,一名士兵随手扯下自己的白内裤,用步枪挑着,跌跌撞撞地跑到滩头,高举着这个特殊的 “投降标志”,嘴里还不停地喊着 “别开枪,我们投降”。
其他南越士兵见状,也纷纷效仿,放下武器,举起双手走出掩体。
就这样,几乎没经过像样的抵抗,甘泉岛就被我军顺利收复,五星红旗重新在这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岛屿上高高飘扬,它身后,是18名为国捐躯的烈士英魂。
从此,甘泉岛的故事,由淡水、碎瓷和黑羊共同书写,但最终的句号,由英雄的鲜血画上。
发布于:广东省天牛宝配资-免费配资开户-杨方线上配资股票-网络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